我國RFID的標準化
在物聯網與RFID的標準體系的建設中,因為有了GS1/ISO/IEC等國際知名的標準化組織的努力協調,許多發達國家擁有技術專利的企業標準已經成功地轉換成為開放性的國際標準,為RFID國際標準體系的全球應用和國際標準本地化奠定了基礎。
我國物聯網與RFID標準體系尚處于起步階段。由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標簽(RFID)標準工作組、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傳感器網絡標準工作組、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資源共享協同服務(閃聯)標準工作組、全國工業過程測量和控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產、學、研、用戶各界共同發起成立了物聯網標準聯合工作組。
2002年組建成立的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自動識別與數據采集技術分技術委員會,其秘書處設在中國物品編碼中心。以條碼、一致性測試、射頻識別三個工作組對應國際上的五個工作組,開展了與ISO/IEC/ JTC1 SC31對口的標準化研究工作,負責全國自動識別和數據采集技術及應用的標準化工作。
我國雖然不存在類似EPC、ISO標準開放與企業專利協調問題,但由于RFID技術和產業發展相對滯后,應用規模較小;同時也存在使用頻率有部分沖突、意見難以統一等技術管理問題,使得我國物聯網標準的轉化與制定比較緩慢。
在已正式發布的國家標準中,很少涉及核心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RFID相關標準較少。已發布的標準均集中在應用層面,如GB/T 20563-2006 動物射頻識別代碼結構、GB/T 22334-2008動物射頻識別技術準則、GB/T 22351識別卡,無觸點的集成電路卡、鄰近卡等。
2007年4月20日,原信息產業部“關于發布800/900MHz頻段射頻識別(RFID)技術應用試行規定的通知”出臺,劃定840~845MHz和920~925MHz為800/800MHz頻段RFID的具體使用頻率。該試行規定的發布,為RFID在移動商務、移動支付等領域的應用排除了技術應用障礙,使中國RFID行業的制造商和供應商可以有針對性的提供相應的產品和服務,對推進產業發展、技術進步和國家信息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將對全球RFID市場以及供應鏈、零售業、主要產品市場產生巨大影響。
最近,由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牽頭制定了參照EPC射頻識別標簽數據規范TDS 1.4版本支持以下國家標準:
* 物品電子編碼 基于射頻識別的貿易項目代碼編碼規則(報批稿);
* 物品電子編碼 基于射頻識別的物流單元編碼規則(報批稿);
* 物品電子編碼 基于射頻識別的資產代碼編碼規則(報批稿);
* 物品電子編碼 基于射頻識別的參與方位置編碼規則(報批稿);
有工信部標準化所牽頭的參照 ISO/IEC 15963-2004 標準的電子行業標準“離散制造業生成管理用射頻標簽數據模型”正在制訂中。
參照 GS1/ISO/IEC 制定的物聯網國家標準體系的工作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
RFID標準體系架構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工程,雖然業界非常期待我們自己的RFID標準體系,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RFID標準體系架構需要有一定的產業發展的基礎,國際標準的轉化也需要進行許多的調查研究和試驗測試,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產學研各界的努力,還需要科學的方法與手段,任重而道遠。